網誌存檔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失敗的國際組織跟全球化陷阱

失敗的國際政治組織

如果說布希時代是偏重用武力來瞄準所謂的衰敗國家 ,那麼歐巴馬應該是喜歡用外交來瞄準失敗的國際組織. 這在前些時候的新聞可得印證, 似乎美國對現有UN不太滿意 .

這種不滿在過去就有了, 只是當時美國經濟實力很強大, 能在UN進行類似財閥干政的行為, 另外當經濟無法影響時, 則還能靠武力而不管是否有UN支持, 獨自進行海外武力干預. 因此雖不滿UN功能不彰 ,但還算勉強能接受. 如今換不太喜歡使用武力的歐巴馬上台, 美國就必須更借重在UN的國際外交力量, 這時UN改革就勢在必行.

不過中蘇等國家在UN有巨大影響力 ,這種改革又可能會衝擊到它們, 因此阻力是能預期的. 歐洲也不能說絕對支持美國, 那要看改革是否滿足它們的需要 ,因此美國大概會用放低姿態的蠶食方式來推動.

台灣的馬總統則形容歐巴馬的外交是多邊主義 ,不過我感覺這是過早評價, 因為人都還沒有執政一段期間,不好說得準. 我反而感覺比較可能是現實主義, 例如用希拉蕊女士擔任國務卿 ,這位女士雖然是民主黨 ,而且報紙登載她曾經說過美國不會在台海打仗, 看似不喜歡使用武力, 但也支持布希的出兵中東, 所以應該是現實主義者 (例如 ,中國太大不好欺負 ,所以台海戰爭時的人命損失就交給台灣來負責, 美國只提供武器)

再者, 如果前幾段推論沒錯的話 ,那麼歐巴馬的外交則是多邊主義. 但改革UN對美國未來長期利益來說, 則也有利於推動它的霸權利益 ,因為中國崛起能跟美國真正相抗, 其實是2020~2025年後的事 ,屆時,美國就必須更借重國際盟友跟國際組織的力量, 而在這來臨之前, 美國想多搶一些外交籌碼來準備應付, 是能預期的.

即使全球化 ,各國政治經濟對立仍將存在

目前看來,國際聯合的政治組織其功能日趨重要, 但經濟上是否也有聯合的必要呢? 歐洲共同體跟東協看來是這種產物, 但歐盟又抗拒收入較低的國家加入, 使用逐次拉進方法, 大概怕承擔如東西德統一後那種的經濟負擔. 東協則是先跟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組成聯合 , 所以比較沒有誰拖累誰的問題 ,這表示經濟聯合是要考慮承受極限的先決條件, 必須經濟發展水平接近 ,或經濟領先的國家團體比較大, 才能減少吸納落後國加入時的經濟衝擊.

因此,目前台灣統派擔心經濟被排擠, 而急著想跟中國建立共同市場, 實在是沒有必要. 因為一但建立,或是名義上沒有建立 ,但實質上採取性質類似的行動, 則台灣未來經濟空洞化跟經濟不安定 ,乃至經濟發展受制於中國 ,大概是必然.

例如:(1) 撤除投資上限. 因為生產界追求用低工資來保持獲利率的趨向, 比技術革新的趨向更高 ,此時即使台灣大企業能在中國市場獲取巨利 ,最後多數獲利也不會分配到台灣勞工手上, 而是在中國勞工跟台灣大資本家手上 . (2)因為對兩岸工廠投資的資金處在排擠或競爭關係, 於是台灣工資當然成長必須放慢, 甚至拉低 ,不然它大可關廠全撤 ,像是過去的台灣鞋業工廠一樣(3)或如讓中國資金投資台灣金融業. 這等於讓台灣資金命脈讓中國控制, 對於台灣產業發產跟經濟安定很不利. 連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都懂得盡量去收購投資別國銀行, 完成金融寡占 ,再用當地人存款當本錢,來吸全球放款的利息血,類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你台灣不懂得學, 居然還讓敵國來控制你的銀行? 我看台灣政府大概是由石器時代人主持的.

各國在政治跟經濟上的不同反應

全球化讓世界在經濟上看似沒有國界, 但金融投機跟跨國公司在全球橫衝直撞, 又種下不少經濟跟社會問題的窟窿 .

因此,在政治反應上, 勞工民生問題會讓各國受到選舉壓力的政黨, 將限制全球化的速度或反對它 ,甚至產生排外情緒跟嚴重階級對立, 這又容易導致法西斯或共產死灰復燃.

而企業反應上, 例如此波美國金融危機衍生的經濟蕭條 ,資金來源跟企業母體所在處一定會搶先拯救, 所以從國外抽離資金回去母國固本 .不然歐美大國經濟一蕭條, 跨國公司在開發中國家如中印等國的工廠生產品就沒有銷路 ,當沒銷路卻又保持同樣的生產品數量 ,則許多投資會血本無歸. 商人都很聰明 ,不會看著這種事情發生的.

投資被抽離,跟國際訂單減少的開發中國家 ,則是面臨大規模的關廠失業, 例如中國這樣.

其餘中間階層的“前”新興工業國, 則比較少仰賴來自外國的投資 ,但也會發生以下的必然反應:(1)減少生產線(開除部分勞工), (2)工作日減少(無薪休假), (3)跟壓低勞工薪資(跟年終獎金), (4)或用低薪契約工跟派遣工,來取代正式員工.

前面三項 ,在此波世界經濟危機中,正開始大規模發生; 最後一項 ,則在韓臺日過去幾年間早已經紛紛體現了, 韓國勞工受壓迫情況之嚴重 ,屢次登上台灣新聞的版面 ,這就是左派所說的新自由主義推動經濟構造改惡.

不及格的國際經濟組織

1990年代後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東亞東歐過早鼓勵解除對資本市場管制,導致投機資本洶湧進入早已過熱的股市房市.當發生市場暴跌和資本外逃時,IMF就強加緊縮方案,政府被迫限制信貸和限制支出,而不顧經濟下降,正是放寛信貸跟增加政府支出的時候.

IMF也向這些危機地區提供資金,以幫助它們維持既定匯率,避免貨幣貶值讓輸入品價格提高,導致通貨膨脹.不過這些資金卻只夠暫時維護匯率,最後匯率還是貶值了,拖延的時間恰好足夠讓國際資金外逃 ,跟讓當地富人有機會大規模撤離資本以保護自己的金融資產.可是日後償還IMF借款的責任,卻由受益最少工人們來承擔.

會搞出此種烏龍的原因, 跟新自由主義經濟信念有關

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是基於這樣的教條信念:無論什麼時候市場被允許毫無干擾地運轉,它就自動導致最佳效果。政府對企業的擁有,對貿易、投資的限制,都被認為是破壞市場的這種卓越性質的外來阻礙力的典型例子。接下來在政策上的含意就是:公共所有的國家企業必須被私有化,貿易上的障礙必須被移除,資本市場的管制必須被解除,政府支出必須被嚴格控制等等。所有這些轉變必須趕快實行。(Tony Smith,評《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拆解發展國家模式

這能用應付危機的智慧跟誠意不夠來說明, 也能用這些深受西方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 ,其實是想拆解東亞這類發展國家模式,來維持世界經濟獨霸 .過去冷戰逼使美國接受東亞產品的單向輸入, 接受東亞抗拒金融自由化的行為, 不過冷戰結束,這就不再受美國所接受了, 所以美國必須拆解這類發展國家模式, IMF則是扮演白手套的執行腳色.

全球化陷阱

在21世紀,啟用有勞動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維持世界經濟的繁榮。......那其餘的人呢?80%希望工作的人都沒有勞動崗位嗎?美國作家,《勞動的終結》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說:“肯定如此。”“在80%的人中間將會出現極大的問題。”太陽公司經理蓋奇再次作了補充,引証他們公司總裁斯科特﹒麥克尼利的話說,將來的問題是“你去吃飯還是變成餐點被別人吞吃”。(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全球化陷阱>>)

例如,所謂「波蘭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世界銀行的專家來說,是極為「明瞭」。就是說把工資減少一半(和勞動生產性完全無關係的),造出2~300萬人的失業者,波蘭問題就可以解決。......這種事情誰都不向波蘭人說明,所以波蘭人的人民都不知道自己所抱著的幻想和阿根廷非常相似。(史明<<台灣民族革命及社會主義>>)

全球化是政治跟經濟大震盪的來源

因此 ,不管從政治上或經濟上來看目前全球化 :(1)是一種政治跟經濟大震盪的來源 .這是因為經濟上的中樞跟衛星構造仍存在, 跟資本主義的投機跟掠奪個性使然 (2)並且無法真正消除民族國家內部, 各國彼此的政治經濟對抗. 這是因為各國階級分化,正因全球化而日趨嚴重. 例如日本非正規勞工佔全體受雇者的比率從十多年前的19%,上升到超過30%.兼職勞工平均薪資僅有全職勞工的40%,這樣的差距大到難以用生產力的差別來解釋。(國富健志《國際觀點》).韓國2004年,低收入「非正職勞工」達全就業人口37%,即超過五百萬的工作者沒有正職工作,是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中第二高.(3)還創造嚴重社會問題 ,例如人道悲劇. 韓國自殺率在OECD國家中拿了第一。韓國平均每天有一個人跳漢江,你們淡水河有沒有人每天跳河?(摘自商業周刊)

經濟危機根源

經濟危機問題的根源 ,不外是金融投機沒有受到良好管制, 跟生產投資規模遠超出市場需求, 導致生產獲利率下降(這大概能用晶圓產業頭子所說的微利時代來形容), 於是資金轉往獲利率比較高的金融跟股市進行操作, 但是實際工業界並沒有那樣多的投資需要 ,所以金融資本就自行創造假需求, 吹起房地產跟股市投資泡沫來, 最後泡沫破滅 ,金融信用緊縮 ,股票下跌 ,連帶工商業界的資金來源,跟公司股票市值或股市投資也受到影響, 於是發生倒閉 ,壞帳,減少生產投資規模 工人失業等等經濟跟社會問題.

未來

而當中印等大國的消費市場茁壯後, 這起碼大概是15年後的事情 (例如 ,2025年時約當中國人民有4000美元平均收入, 相近台灣80年代初期的富裕程度了, 台灣在那時候開始出現許多奢侈消費行為, 連鄉下孩子都在比較誰的球鞋是名牌 ,比較遊戲機或芭比娃娃有幾個, 誰父母暑假又帶他出國或假日去哪玩...) ,因為中印等大國經濟規模足以媲美歐美 ,跟國民收入水平達到小康境界, 此時中國就是世界主要大市場了, 世界工廠的腳色, 則大概會慢慢轉移到其他低收入國家.

這時如果美國又發生經濟大震盪, 同樣有勞工民生問題衍生的內部問題, 跟各國政治經濟對抗. 而跨國企業跟金融財團此時的反應, 則大概是從震盪國抽離 ,而非把在外資金拉回母國護盤 .因為此時國際資金可能許多部分是來自中印等小康程度國家, 當國際資金來源跟消費市場不再偏重歐美 ,則金融資本跟跨國公司, 就不再有對美國經濟進行強力護盤必要(但政府仍會進行), 因為他們在中國能找到夠大夠美 ,並且仍有大幅成長空間的新窩 ,沒必要陪美國經濟一起共體時艱 ,這類似加緊把中印經濟養得更胖, 好分擔甚至取代美國的腳色 (目前新聞也看出此種趨向, 不過投資目標卻是印度,而且有過早投入的嫌疑,印度消費能力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

同理 ,如未來經濟大震盪是發生在中國, 則印度或歐美等富裕國家,是國際商人們優先護盤對象.

其他開發中國家 ,則分別擔任新的世界工廠 , 或被關廠歇業的腳色.

=======================
如果拿這種混合想法去某網站扯, 則大概會被口水淹沒, 或是被基本教義派當成共產黨獵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