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日本車跟德國車

日產車跟德國車

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中:日本車重視性能 ,但安全性比較差 ;德國車則是性能不錯 ,同時更重視安全防護上的設計。

我想這除了是這些車輛所瞄準的消費階層經濟能力不同、日商原先的製造能力、世界產銷策略考量、再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了。

東方文化忽視人性 vs 車主王室不會自殘

有人把這車輛文化差異歸結成:東方傳統文化對人性的忽視,就是封建專制文化的遺毒。不過我以為這不算很好的推論,因為開車者是自己,這時自己就等於君王,車子是皇宮或王城,親友乘客則是王室貴族。專制君王會不喜愛自己跟王室親友的生命嗎?他們更傾向極度保障王室而不惜傷害人民吧!(所以第三責任保險是下階段的革命)

中央王權(生產商)vs 地方封建領主(車輛消費者)

就算生產商只考慮自身利益而漠視消費者安全(就是生產商漠視人性),還不斷灌輸洗腦廣告,那些消費者為了自身安全,也會發生部分抵制購買的現象。這類似中古中央王權(生產商),跟地方封建領主(車輛消費者)的關係 ~ 既有服從納貢,又有保衛自身權益的關係。

日本歷史告訴我們,最後是中央王權發達起來,不過緊接著地方領主跟富農土豪也轉化成資產階級, 並且實質上統治了整個國家。如果車輛設計文化在進化上也跟此相似, 那麼日本車也將走向更重視車主安全的設計。目前看來也是如此發展, 許多媒體(當然幾乎都是富人控制的), 跟資產階級中上層人士,早已在大力鼓吹車輛安全設計的重要了,在歐美比較早起步,日本緊接在後,台灣則珊珊來遲。

因此, 與其說是不重視人性, 不如說是經濟還不夠富裕, 富農(類似車主)尚沒有轉化成大資產階級, 才無法靠財力跟社會權勢, 來左右中央政權(類似車商)的生產設計方向。

這也引出一個私論結果, 也能說是私人妄想, 不保證正確 :就是不但是要有車, 還要擁有重視安全性能的車, 才算真正的資產階級跟勞動貴族 ,否則就仍算勞動階級的中下層。

安全設計落後的理由,主要是經濟上的

不過日本工業化甚早,1968年時gnp更已是世界第二, 日本消費者應該更早重視車子安全 ,日本車商也應該更早就有能力發展出安全跟性能並重的車, 怎要拖延至後來才急起直追呢?

一種簡單的觀察可以說明: 日本大眾運輸鐵道跟地下鐵非常發達, 主要是國土小, 人口相對集中 ,更有利於偏重使用集中運輸的交通工具, 所以他們的中產階級未必要買車, 該國車輛產業 如果想要繼續成長, 也自然會走向高度外銷導向。

世界產銷

如此看來是: 歐美的消費者, 跟其他落後國的消費者, 在早先並不怎重視車輛安全 ,才讓日本車商不重視安全設計。

落後國的日產車消費者,應該是分散在諸落後國富人跟中產者內 ,在落後國內, 這些人只居少數, 當社會上沒有太多的車主, 自然不容易發生車輛對撞 。即使有撞山或翻落道路外, 也會因為各國車主彼此資訊不夠流通 ,或落後國內的媒體不夠發達, 所以才沒有車子安全性的普遍危險意識。

歐美的日產車消費者,則應該是分布在中產或勞工階層, 畢竟歐美富裕得早 ,相對上勞工也買得起車。勞工即使想兼顧車子安全跟性能 ,也會因為知識跟資金不夠 ,而不知追求跟不敢奢求; 中產者則很早就會發出怒吼,並有能力去干預車商的設計走向,歐美中產者很多 ,因此最早發難。

同理 ,如果日產車市場是只集中在日本, 那麼縱使該國勞工可能因為資金不足買安全跟性能並重的車 ,安全怒吼也將會在日本廣大的中產車主群內爆發, 並且主導該國車主消費意識的走向(日本過去號稱一億總中流 ,中產者人數跟歐美不惶多讓)

總合以上私家結論

日本車不重視安全,其實只是:消費者經濟能力所導致的、還有車輛消費市場分散在世界所導致的、以及日本大眾鐵道非常發達所導致的(文明型態或國土自然型態因素)、跟日本汽車工業比較慢起步。

而東方文化不重視人性的解釋說法,其實只算偏見,或不夠充分的解釋。


從二戰日本戰鬥機的啟示

不過,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戰鬥機不經打 ,一射就貫穿駕駛座的印象 ,也加強了安全性較差是因為東方不重視人性的印象。 雖然這或許可用當時日本經濟資源上, 不足以同時顧及戰機性能跟安全來說明;也可用發動機性能差 ,導致航程跟裝甲無法並重來說明。

封建舊思想跟國家主義作祟

日軍也搞出神風機自殺,跟陸軍喜歡搞盲目衝鋒,或住民跟軍方一起自殺,這類瘋狂行為也反証出日本文化的確不怎重視人性,我猜這應該是封建舊思想,跟國家主義作祟,重視由上而下的意志灌輸跟服從, 還有大團體利益優先。

美軍改造日本

但是,在美軍佔領並改造日本之後 ,非人性思想應該減弱許多。 例如,改造政治體制、限縮天皇跟軍人權力、改編教科書跟課程... 。

另外,戰後政治回歸自由化後 ,左翼的日教組在幾乎壟斷日本教師工會界,這些反戰、重視民權的老師,也功不可沒 ;再來就是工會伸張勞工平民權益,連帶人道關懷面也發達起來。

小國更重視集體跟個人安全

日本因為傳統上屬於小國,加上地震跟颱風等天災頻繁, 所以比較缺乏安全感,這危機意識能導致: 團結求生意識強烈、 也能導致個人安全意識強烈。

例如,前者表現在積極侵略朝鮮、滿洲、西伯利亞、跟積極擴建海軍,當成擴大國家安全縱深;後者則是呈現在對天災演習、住家設計(即使國民富裕後仍愛住木造房,開門方向是外推,方便暢通逃生動線) 、還有對生理保健上的注重(居家清潔衛生、 泡腳機、 跟即使瘋狂加班,國民長壽率仍居世界前矛)

ps:瘋狂加班仍維持高長壽 :類似奉獻給集體經濟安全, 也注重個人安全, 兩者並存

但這只算粗淺觀察,也只限一國,並不能證明東方所有小國都很重視集體跟個人安全。 例如,台灣雖然很重視國防安全 ,可是對個人安全就很輕忽。即使住地震帶上, 房子也幾乎全水泥構造,甚至住家還愛裝鐵窗,妨礙火災時逃生 ;許多勞工愛吃檳榔; 瘋狂駕駛人也很多; 只有媲美歐美一流國家的全民健保醫療制度, 才看起來像更注重個人健康的民意體現。 因此,還需要詳細調查背後真實原因解釋。

我猜台灣的水泥磚房習慣:是樹林不夠跟破壞過多、傳統富人房子是磚造、跟許多住民是過去幾百年內由大陸遷來的(移民目的是求生跟求發財,在生存需求早已鞏固後,自然走向誇富,水泥構造類似傳統富人住的磚房,有誇富意味 )。

這跟日本多山林、傳統民房跟權貴住宅多半是木造、還有外來移民潮早在千餘年前停止,有明顯差別。(所以,日人住木房也能等於誇富跟重視傳統,住宅演化流程= 基本生存、誇富、安全提升、跟傳統文化再復興或堅持?)

台灣勞工愛吃檳榔:是島嶼傳統,猜測跟日本人愛吃生魚片差不多
瘋狂駕駛人: 則應該是公民道德跟法治不彰 = =

大國心態

相反的 ,大國不太需要擔心侵略, 所以對集體安全感的需求比較小;加上人口也多, 人民相對會給統治者當成消耗品, 導致嚴重打壓個人生存。 另外則是土地廣大, 如果是糧食多產的平原,人民也比較不會擔心個人的生存安全 (除非是人口爆炸,跟地形多山,例如華南 )

心物二元分隔

東方傳統文化,拿中國來說,觀念上比較重視精神面,但卻忽視實踐;而在工具上則過度強調實用能力,而忽略去探討發展隱藏在工具背後的思想理論。

這類似心物二元,物質工具永遠只是工具,只能拿來用,而沒有隸屬於工具領域的高深思想,即使早先時期可能有,例如由設計工具跟計算田地,而發展出數學跟力學觀念,但最終也在士人輕視工匠跟只關注作文能力的心態下,讓工具知識發展永遠停留在工匠階段。這類似停留在煉金無法進化至科學。

如果你看待一種東西跟事情,是用中國傳統心物二元分隔的想法,那麼當然就是直覺車子能跑就好,即使有安全跟人性想法,你也會欠缺實踐行動,與跟物質聯繫的企圖 。認為開車技術必須提升 ,而輕忽車子安全設計提升。

雖然日本受中國影響很深,不過日本畢竟非中國,加上他們早就西化了,所以這種舊思想殘餘應該非常稀薄(即使是現代中國知識份子也未必有這種想法,那算古代的思想= =),不能算是日本車安全性能差的原因。

英雄心態或現代騎士

我以為這類似賽車手心態,賽車手也會考慮車輛安全設計,不過仍更關心車子性能,跟迷戀自身的駕駛技術。把自己當成英雄,也把車子當成英雄,英雄怎能龜縮防禦?或就算英雄不重視防禦,他最終也能打倒壞人!

西方有英雄主義的傳統,希臘神話內有一堆英雄冒險故事;中世紀則有騎士,不過戰爭也讓騎士盔甲化得很誇張,因此算是個人防護思想已經萌芽了(許多騎士也是小領主,當然比平民更愛自己 ,也有經濟能力愛自己)。另外,從日爾曼戰士經由戰爭最終變成騎士的過程,也能聯想出西方人最終要設計出安全龜甲車!理由則是:英雄心態導致愛超速=>愛超速則容易發生車禍=>才不得不重視安全。(無限速高速公路,真是誇張 ^ ^)

這也能說明重視人性下,也會過度發揚了某些扭曲的人性。例如,國民太愛超速冒險,學騎士衝鋒?或太喜歡擁槍自重,想當西部牛仔?

那我可以學印地安人來獵頭皮嗎?這也是發揚我的人性啊!(開玩笑的 ^ ^)誰說人性只有守法良善的?也有非法或殘忍啊!

奴隸心態或綿羊

日本人不喜歡當出頭英雄,歷史上那些武士軍人殉國,甚至平民殉國,只是忠君的表現,說是英雄,還不如看成是絕對服從的奴隸。而且二戰末期原先揚言要全民玉碎 ,進行浴血抵抗的日本人, 一旦天皇下令投降 ,他們立即變得跟綿羊一樣服從 ,哪像伊斯蘭世界跟美軍打個沒完沒了。

所以服從心態下:能讓日人求死,也能強迫他們求生。一旦社會集體意識認為車輛安全設計至上時, 日本工程師大概會表現得比西方人更積極追求安全防護, 瞎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