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M.I.A.

Missing in Action III

功夫高手羅理士在80年代主演的越戰背景影片 ,幾年前看過這部影片,最近某"神奇"的頻道又重新播送.這部M.I.A.3是用美軍軍官角色, 以中間階層的個人觀點, 來述說對政府虎頭蛇尾干預的不滿, 還有對淪陷區妻兒的關心, 乃至對南越人民的同情. 另外也透露出美國右派的思想, 跟軍官階層特有的濃厚責任感.

相較之下, 同樣是越戰背景:金甲部隊,這部大作是描寫戰爭導致人民喪失個人立場 ,變成國家戰爭工具跟犧牲品, 由基層士兵個人主義當出發點來看戰爭 .而新兵訓練基地的士官,約代表國家權力的擬人化, 個性非常不講理跟冷酷 ,但仍看得出來尚且帶著不少人性. 例如,片中許多訓練場景都跟台灣軍隊的手法類同, 但在台灣還有更殘暴的方式 ,即使到了民主化後的90年代初期, 台灣某些士兵仍遭遇動輒被用槍托毆打, 刺刀教訓 ,以及出現由艦艇推下海的疑雲. 甚至在處罰逃兵時, 放任部下將其打死 ,也就是說同樣是國家權力的擬人化, 東方比西方還殘酷.

另一部大作: 前進高棉 ,則是用善惡士官對立 ,來描述戰爭下軍人的人性光暗兩面衝突, 由個人內心反思,跟較重的道德觀來否定戰爭, 但該片要描寫士官 ,就不能免俗的要強調對軍隊跟國家的責任感, 因此也不算全然的反戰.

Missing in Action III ,則是已經脫離:基層士兵關於戰爭是否算錯的內心衝突.因為中階軍官已經被國家深深教化了, 不太需要再去強調此種義務兵特有的掙扎. 這看似已經抱持肯定戰爭的信念, 但這信仰大致上來說是偏向善的, 有點類似舊約中的思想 :對付惡人不能只用感化 ,還需要用武力制裁.

除了武力制裁來伸張正義, 該片中還有些較溫馨的場面. 例如,神父不顧自己危險,收容接濟小孩跟上校(這有點類似西方神職人員在台灣所做的, 不只收養孤兒, 還給政治犯人道庇護) ;跟上校帶著一群小孩橫渡荒野逃難 ,不過劇情有點誇大了, 像是飛機迫降時, 上校自己頭都撞出血了, 後方機艙內的兒童居然只摔成一團, 而身上都沒有受傷 .依照一些新聞案例, 跟過去空降兵的說法, 後方的人有機會重傷,甚至頸部骨折喪命, 因此這種帶著小孩的大逃亡, 現實中大概少有人敢去冒險 .不過當特別危急情況, 又沒有選擇時 ,不排除有更多的例外. 像是南越淪陷時 ,出現過F5戰鬥機座艙塞2或3人, 座艙蓋沒有關閉的一路飛出鐵幕(好像是飛去泰國?) ;或逃難出來的直昇機塞滿美軍空母, 搞得沒有地方降落, 最後沒油時, 人就從幾十層樓高的高空跳下大海..., 等如此誇張畫面, 比起M.I.A.3,片中模擬真實演出的南越人跟軍卡車衝入大使館 ,或邊跑邊脫軍服跟搶劫的畫面 ,更驚險好幾倍.

這部片也用政府人員阻擋上校回去尋找自己親人, 來比喻某些軍人對國家或高層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感 . 有點類似藍波影集的觀點, 我愛國家 ,但也希望國家能用同樣程度來愛我 .

另外 ,美軍士兵、美軍直昇機跟北越直升飛機的對峙場面, 這是肯定軍人的同袍愛的描寫.基層軍官跟士兵可未必吃政治人物那一套, 所以隨時都有為了拯救同僚而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 .這反應了部分現實: 軍隊才不是如丹佐華盛頓主演的某些戰爭片角色那樣, 只重視法律上的程序正義. 更多時候軍人是追求實質正義的代表 ,不然用外交談判或法律條約來打仗就好, 還建置什麼軍隊? 不過這也不能表示西方軍人都沒有道德或法治觀念 ,實際上是西方民主國家的道德跟法治標準, 多半比東方更高 ;基層人員則比政府高層有更高的道德感 ,但法治素養比較不足, 因此有時基層會犯法律錯誤, 跟錯認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善惡( 如中國紅衛兵 ,台灣統派政論節目的觀眾, 美國憲兵伊拉克虐囚事件 ) ;而高層則傾向用玩法來謀利跟害人(如美麗島大審判,納粹奪權...)

不過更令人動容的是 ,受傷的上校跟兒子孤單站在地上, 無力的緩緩舉起步槍瞄準天上巨型直升機. 這大概想暗示觀眾什麼呢 ?就是愛好自由的人民被政府或盟友背棄, 只能用微薄力量去獨抗邪惡國家. 這是影片最後的大伏筆, 在本狼來看 ,也能說是本片精神所在, 而混血孤兒雖然是片中重要內容 ,但更像是一種素材, 而非最主要的精神(頂多併重). 因為不是人人都有妻兒被遺留在越南, 甚至有些美國大兵在海外駐地談感情只是玩票性質, 回去美國就對妻兒不聞不問了, 因此宣傳目標不能只限在戰爭混血孤兒,而該搭配突顯 :孤單無助的善良人民 vs. 強大的極權國家, 突顯大欺小, 善跟惡的對立, 這樣才能達到廣泛宣傳效果, 最後讓混血孤兒這一問題, 連帶受到關心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