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社會改造跟兒童教育

遺傳+社會跟自然環境因素

以往有人拿日本人長得矮 ,中國人比較高,
因此說中國人算是外型比較優秀的民族,
進一步產生貶損日本 , 跟讚揚中國民族很優秀.(即使到現在還很多人如此說)

但那算是過去式,
當國家富裕後, 國民營養變好 , 導致現代日本人比華南人高,
甚至北部日本人還比華北人高, 約當跟中國東北人身高同一水平.

這大約是營養, 緯度氣候 , 種族遺傳差異, 等等影響.
導致中國比日本低身高的關鍵
華南:
營養 , 緯度氣候, 種族遺傳(有更多東南亞成分)
華北:
營養 ,緯度氣候
中國東北:
營養

其中
華北在種族遺傳上不會比日本更矮的原因是 :日本民族起源約跟華北一樣,是南北混合結果(蚩尤跟黃帝之戰是早期的南北混合過程)
中國東北則緯度氣候比日本南方更冷 , 種族遺傳也更多北方寒冷特化的人口 , 因此不輸日本.
這表示一個看似跟遺傳有很大關係的身高問題 , 其實也包含社會環境影響跟自然環境影響,
類似”多因子遺傳疾病”的原理:是由遺傳基因和環境因子的複合作用產生.

智商

進一步聯想就是智商問題.
智商除了跟父母遺傳有關.
也跟兒童時代營養. 對子女教育方式. 家庭經濟 .居住地區經濟跟文化等等有關=>社會環境影響
再來是居住地自然條件. 草原放牧跟海島容易多吃肉跟魚 . 導致比光吃米對腦部發育更好=> 自然+社會環境影響
光是教育方式就能影響個10~20%的智商表現 .
因此智商稍高的人. 未必真的全是天生多傑出 . 許多只是後天環境得天獨厚而已/
一般把IQ140以上當成天才的門檻 . IQ120或130算有小聰明.
不過一般大學生並沒有如此高. 不少台大生可能還只有100~120.

所以我不知道台灣媒體說 ,過去台灣政府集中優秀學生來培養就是科技救國的說法
媒體到底是想證明那些學生多優秀? 或是想說台灣政府搞錯方法了?
台灣過去經濟還很窮 , 1980後才經濟起飛的 ,
所以約1965以前出生的人 , 40歲一代的, 可能都還面臨過沒錢導致無法升高中.
因為台灣到了1960初期才回復戰爭前的所得水準 , 當然他們兒童時代幼兒教育跟營養也不會太好,
這導致可能出現:
父母遺傳很優秀的小孩, 卻因為後天營養跟經濟條件,
導致長大如普通人智商 , 或只有小聰明 , 但是卻缺乏深造機會.
這又有很大機會導致其下一代的繼續沉淪.
例如
別人小孩可能有錢讀碩博士 , 他們小孩可能只能去讀大學跟專科或只上高中.
所以台灣過去的培養科技人才救國 , 基本上是根基不夠穩固的,
只算是培養資產階級跟統治階級的孩子出頭而已 .
軍公教子女還有教育補助 , 這保證孩子有一定的表現水準 ,不太會發生愛迪生流落工廠的遺憾,
你政府只在那些資產階級跟統治階級小圈圈中選人, 能挑出多少的人才?
向工農徵稅 , 集中資源給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少數人享用, 又像什麼社會?

後續發展輔導跟績效管理

如果培養的學生搞出一些名堂也就罷了, 將來他還能回饋社會.
不過跑去文科發展又跟科技救國有何關係?
這表示台灣對學生的後續發展輔導跟管理沒有做好 , 等於當初投下的資源浪費了.
或許目前台灣政府已經算有錢了, 不在乎那一些浪費,
但是在當初資源比較少, 或是政府經費投入的意願有上限的情況下,
後續發展輔導跟績效管理就非常重要.
當年美國轟炸機墜落蘇聯 , 蘇俄人想趁機偷學技術 ,
於是把兩萬名尖端工程師關入集中營 , 下令一年內複製不出第二架 , 全下放西伯利亞
這就是投入意願高+績效追蹤管理 ,
當然民主國家不可能如此蠻幹,但是輔導跟計畫也不可太虎頭蛇尾 .
連大強國蘇聯都必須靠此種決心才能搞出一些名堂,
當然小台灣只肯投入那一點東西, 績效也不可能會太好了.

有什麼資源,就打什麼仗=>到量力而為

過去中國沒有科技跟錢,所以當他們搞游擊跟人海戰術
這是有什麼資源,就打什麼仗 ,
但是人海戰術仍是太浪費人命,不算量力而為,只有游擊才算
台灣媒體說政府後來放棄發展航空飛機 , 其實算是量力而為.
小國當然只能挑幾樣重點來發展,
而航空飛機是包含機械, 引擎 , 材料科技 ,電子電機, 雷達 , 飛彈武器 ...等等的領域,
需要科技領先 ,也需要相關工業的配合,
算是科技跟工業大餐 , 小台灣當然無法全買帳.
當初蘇聯他們也非一次全部埋單,
是先搞好飛機氣體動力, 再來改進引擎能力, 跟電子雷達等能力,
於是1980年代蘇聯投誠北海道的米格戰機上, 居然還有用真空管當零件.引擎壽命也比西方差

單元分割發展+架接模式

但是後來台灣發展IDF又看來很像是蘇聯那種分段發展變體 :單元分割發展+架接模式
美國提供引擎, 台灣自己搞天劍飛彈, 跟整合飛彈至IDF上.
這樣看來台灣航天領域的科技救國 , 也不算全部失敗, 而是懂得量力而為.
所以天劍2型飛彈, 讓台灣在擠身世界先端 ,
算當時少數具有中程主動雷達導引飛彈製造能力 , 跟實際配備的國家.
連日本當時都沒有這種好東西, 也逼得美國願意賣AIM-120給台灣.

未來科技發展模式?

這研發人才聽說是海外學成後歸國的, 他們願意回去台灣可說是熱愛台灣這土地
然而中國留學海外人數也大量攀升 , 甚至積極搞科技間諜,
暗示台灣將來想靠這種模式來發展科技, 可能會追不上中國成長腳步.
因此下波該輪到全民科技救國了

靠改善工農經濟收入或生活補助, 跟良好教育 , 來把國民中所有的天才全發掘出來,
這是台灣本階段有能力達成的 , 只看政府有沒有意願而已.

工商業界也該投入經濟跟科技救國 .
可惜全球化後讓商人變成如經濟遊牧民族一樣,
政府補貼跟稅務優待, 還有相關配合硬體跟社會建設投入非常多,
但大商人卻愈來愈一毛不拔, 這是國際大環境有投機逃避空隙 , 才讓他們如此.
因此非常頭痛 ,很讓他們積極投入.

即使是強調在商言商, 他們會自行找活路, 所以也包含投入科技研發,
台灣前幾年的基礎研究類型R&D由企業執行比率 , 也遠低於韓國跟日本20~10倍,
這似乎表示台灣企業仍是走架接模式, 只等著接收外國的科技來使用,
如果其中是部份接收+部分獨自研發, 那麼還是如IDF那種類型, 或許不算太壞.
然而企業研發投入少, 也能表示他們是選擇追求在中國搞加工出口產業,
這表示科技不會有大幅成長 , 必須等老闆賺錢後有意願投入研發,才會大成長.
但是全球化後讓商人變成如經濟遊牧民族的老問題,
讓他們可以遊牧去東南亞 ,中國更內地, 不需搞啥科技升級 , 也不會回來讓你徵稅,
當然人才雇用跟培養上 , 也未必跟台灣有關係 , 可能更在地中國化了.
稅收X ,
改善台灣經濟情況X~O ,主要是大資本家受益,本國勞工受益少
培養台灣人才X ,
科技研發X ,
幾乎全部變成空包彈, 這表示台灣將來將更依賴美國跟台灣政府
而台灣商人對國家的貢獻幾乎快等於殘廢(除非他們都如猶太人那樣愛國)

真正的美麗國~經濟跟生活文化的改造

考量美國的心態是軍事輔助台灣 ,而非經濟跟科技養活台灣,
所以台灣政府未來的投入將更吃力, 必須獨自撐起改善人才發展, 工業力, 經濟力 ,科技研發等的大樑
就是你自己來當美國,反正台灣舊外文名稱又稱呼美麗島,所以也能說是小"美"國
留住產業就是留住錢跟工業力,(馬甜甜是拼命放產業技術外流)
有錢跟工業力, 科技跟人才教育也不會差,
再來就是提升工農國民的收入或補助 , 不要讓人才埋沒.

甚至該改良台灣的文化 , 不是只搞搞故宮或美術展覽就是提升文化,
而是連生活文化也該提升 ,
讓人民教育子女的方式, 居家生活, 跟環境品質都一併提升
過去台灣傳統家庭很愛訓練小孩做家事, 美其名是訓練勤勞習慣,
但也有文化學者說那是母權社會遺留習慣 , 或是男生不在乎子女的幼兒教育的反應,
理科能力其實很注重空間跟數理觀念 ,
這讓父親去負責培養這方面能力 , 可能比母親更好.
因為很多媽媽喜歡教育小孩語文跟家事, 但父親都喜歡教育數學跟工藝或運動.
這對小孩的空間跟數理觀念發展, 可能有不小的影響.

這也表示將來必須是男女共同教育子女 , 共同負擔家事的時代(其實目前就該如此)
改善環境品質,對健康, 智商, 生活文化發展也有幫助,
至少看到社區一片美好景色 , 工作回家後的怒氣或許比較小 , 不會亂K兒童.

不縮短勞動工時,跟提升工農收入,
則他們就無法分出時間來教育孩子,或沒錢上托兒所,所以社會福利改造很重要

托兒所也不該全部都是女生當老師 , 不然教育出一堆馬甜甜 ,不會很奇怪嗎?
但男生又脾氣比較不好, 跟放不下面子 , 所以跑去托兒所的男老師可能也像馬甜甜,
這暗示上托兒所的小孩,將來都會有部分馬甜甜色彩...
因此必須多增加戶外跟體育活動, 還有工藝跟數理課程 ,
沒有合格的戶外設施跟課程的學園都該改進,
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力量去投入, 則神父跟牧師脾氣都很不錯 , 也不至於如馬甜甜,
但他們多半沒有負責幼教課程, 只是教育神學, 因此功能只有一半而已.


幼時烙印,跟後天學習跟使用密度

至於有人說幼兒時期適合學習外語 ,
他們可能是打算類似用幼時烙印於腦海思考結構內,來學成外語
因此可能反對增加工藝跟數理學習,而更偏重語文教育,
但這時期的語言教育不太重視書寫,也有些類似生活教育,
可以分攤大部份至平時對話來執行,甚至等到國小學習也不算太慢
過去許多台灣閩客住民或原住民 , 沒有上小學前都還不太會北京語,照樣也能學成
這是靠後天的高密度大量學習跟使用北京語

教學方式跟學習時間,跟生活上的使用

台灣學生外語能力不佳, 主要是教育太偏重文法,又讓中國古文跟歷史地理學科瓜分太多時間
導致學生有外語發音跟拼字挫折,可能他們聯考英文考滿分, 卻不敢說
出社會後如果又少用 ,則連文法跟單字也慢慢荒廢遺忘了,
所以全面的外語環境很重要 ,不能只靠幼稚園教育.

學習密度太高,導致無法全方位教育

然而因為英文拼字不太規則,文法習慣也跟東方不同
某些兒童可能算語文天才可快速學全, 某些吸收一些而已,
所以需要高學習密度來幫助大部分的人,這可能會導致兒童不均衡發展
(除非你家也用英語來幫助小孩學習)
這樣國家將來都是語文人才比較多,理科表現則平平, 不會感覺很奇怪嗎?

全方位教育跟專業分割

因此連父母跟中小學校也該配合,多負責教育小孩多方面的東西
別只希望靠瓜分兒童的正規幼教黃金學習時間來達成某外語目標
不然就是必須搞專業分割
例如
子女幼稚園學外語等等
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基礎數理 ,
反正幼稚園的東西超簡單, 你只需拿回教材幫他指導一下,大人不可能不會教吧?

以上是瞎掰 ,主要是想罵台灣政府 ^+++^